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2017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出炉 制造业复苏仍有挑战!

2017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出炉 制造业复苏仍有挑战

时间:2024-12-25 03:21:39 来源:漫天过海网 作者:休闲 阅读:165次

  原标题:从中国企业五百强看经济虚实新动向

  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造业中国企业家协会10日在南昌发布的强企《2017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榜单显示,证券业等金融行业利润普遍下降,业榜制造业人均利润增长近三成。单出

  业内人士认为,炉制数据上看,复苏“虚”“实”经济体发展不平衡的挑战状况有所缓解,但从企业发展看,中国造业制造业仍需应对诸多挑战和压力。强企

  证券业人均利润仍远超制造业

  榜单数据显示,业榜证券业近两年的单出日子相对不好过。和上年比较,炉制500强企业中证券业企业营收普遍下降,复苏人均利润减少56.74万元,挑战下降49.24%,中国造业在服务业各行业中,降幅最大。但与制造业相比,证券业等金融业的利润率仍高出不少。

  银行业利润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。今年500强企业榜单数据显示,17家上榜的商业银行营收下降3.69%,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全部出现负增长,行业人均利润减少2.58万元,同比下降4.2%。

  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业就不赚钱了。报告显示,证券业收入利润率高达24.61%,商业银行紧随其后,达22.63%,均高于制造业相关行业。

  和制造业相比,证券业等金融行业的人均利润也高出不少。报告显示,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最高,达63.52万元,证券业为58.75万元。虽然制造业人均利润增长不少,但也仅有7.49万元。

  制造业部分行业复苏趋势明显

  从上榜今年500强的制造业企业看,部分行业复苏趋势明显,但部分企业仍然艰难。

  报告显示,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净利润9728.87亿元,与上年相比大幅增长29.57%,扭转了自2015年以来连续两年净利润负增长的趋势。

  “制造业表现较好的原因有二:企业投资扩张的速度有所放慢,利润留存稍多;企业内部管理有所提升,在降成本等方面把得更严,使利润增长有所支撑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杜说。

  兼并重组也是制造业企业规模增长、净利润增加的重要推力。如,中国电子所属中国长城在资产重组后,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3.5亿元,同比增长66.01%等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制造业的利润主要还是来自少数盈利强势企业,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在艰难求生。数据显示,净利润超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有24家,合计净利润占制造业上榜企业净利润的49.84%。

  中国制造业仍面临严峻挑战

  金融业向下,制造业向上,“虚”“实”经济体不平衡态势有所缓解,但全球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期,中国制造业仍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
  数据显示,今年上榜500强的245家制造业企业共实现净利润5493.1亿元,占500强净利润总额的19.42%,一改过去5年净利润占比连续下降态势。

  榜单数据显示,五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合计占500强企业净利润总额的32.74%,比例连续3年下降。

  “制造业利润占比和五大银行利润占比的一增一减,说明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缓解。”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说。

  但当前全球总需求不振,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抬头,“特别是近年来,我国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上升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,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。”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说。

  为了应对压力和挑战,不少制造业大企业选择与互联网、金融等融合发展。如,美的集团正在实现数字化,让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流程从物理形态进入数字世界。

  (据新华社南昌9月10日电 记者许晟、沈洋、余贤红、高一伟)

责任编辑:朱惠娥

(责任编辑:探索)

相关内容
  • 摩拜无视投放禁令 仍向北京上海等市场投放新车
  • 《黑神话:悟空》提名 TGA 2024 年度最佳游戏
  • 东方甄选:孙东旭近期管理不善 罢免其公司执行董事职务
  • 俄妹COS《寂静岭2RE》玛利亚:身材超越原版
  • iPhoneX上市首日大卖 不少顾客慕名到店欣赏新机
  •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: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
  • 华为放出预热视频:暗示Mate 70系列将搭载全新AI手势
  • 增值税新政启动 多家资管机构完成系统性改造工作
推荐内容
  • 显卡价格普遍大跌 中端卡只要1899元 双11攒机必看
  • 才知道 微信笔记原来这么好用
  • 铜价格最新行情:价格不断走高 短期有回调风险
  • 铜价格最新行情:价格不断走高 短期有回调风险
  • 申科股份重组路上的掮客魅影:不少重要信息被遮蔽
  • 今天(3月22日)油价调整最新消息:油价将面临“第4次”上涨